13888147524
15288489748

2022年云南省茶艺师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培训报名:​茶的传说典故

[日期:2022-06-14]   来源:云南技能考试网  作者:云南技能考试网   阅读:720次

《茶艺师》云南省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报名流程

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

1.鉴别茶叶品质;

2.根据茶叶品质,选择相适的水质、水量、水温和冲泡器具,选配茶点;

3.根据茶艺要求,选配音乐、服装,插花、熏香等;

4.展示、解说茶水冲泡流程和技巧;

5.介绍名茶、名泉及饮茶知识、茶叶保管方法等。

报考请咨询18206863120(微信同号)

茶艺师是指在茶艺馆里、茶室、宾馆等场所专职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人员。茶艺师属于新兴的职业,尚未被社会充分认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重视健康与保健;作为绿色饮品的茶和修身养性的茶文化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同时,大众对于文化消费要求也会随之加剧与提升,社会对茶艺表演的认知度和需求量也将逐年增加。茶艺师的地位和需求量也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可以说茶艺师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职业。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6年出台《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凡是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都需参加茶艺师资格考试与鉴定,取得相应资格后方可上岗。因而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逐步成为就业通行证,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应试人数也因此而日益攀升。

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茶艺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

(一)茶艺师 国家资格五级:1、经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在本职业连续见习工作2年以上。

(二)茶艺师 国家资格四级:1、取得本职业初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中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取得本职业初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3、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中等以上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

(三)高级茶艺师 国家资格三级:1、取得本职业中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7年以上。3、取得高级技工学校或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证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4、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大专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生,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四)技师茶艺师 国家资格二级:1、取得本职业高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经本职业技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7年以上。3、高级技工学校本专业毕业生,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满3年。

(五)高级技师茶艺师 国家资格一级:1、取得本职业技师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技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取得本职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更多技能培训与证书报考请咨询18206863120(微信同号)


茶的传说典故

1.茶的起源传说

说到茶,追本溯源,最早自然要提到神农了。《神农本草》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又《本草衍义》中记∶"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荼"是茶的古字)古时的传说是∶神农得天独厚,生来就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什么东西在肚子里活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有一次神农发现肚子不舒服,肠胃中出现块块黑斑,同时舌麻口干,胸闷气急,他就把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树叶咀嚼吞食,忽觉叶汁在肚子里上下游动,所到之处,黑斑渐消,人也开始感到舒服起来。这种树叶汁水,像巡逻兵一样在肚子里查来查去,直到把“黑斑”消灭光。神农意识到,这些黑斑、舌麻等就是中毒的表现,而这种树叶有解毒的特效,因此形象地把它叫作“查”。传说寄托了人们对神农的崇敬和怀念。后来,仓颉造字时,造了个“茶”字来代替“查”字,这就是现在茶叶的“茶”。

2.各地名茶典故

(1)龙井茶与虎跑泉的传说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体察民情。一天,乾隆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墨绿墨绿的茶篷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龙井茶、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屋怎样来的呢传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两人,名大虎和二虎。两人力大过人,有个年来到杭州,想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题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时到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兄弟俩决定去移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就昏倒了。忽然,狂风大仆,暴雨如注。风停雨住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送欲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俩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孩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领将“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郎巡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万朵,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用前爪刨地,不一会儿就刨了一个深下起了大雨。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这是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这毕竟是一种神话传说。但是用虎跑泉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却是名不虚传的现实如今到虎跑茶室,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2)黄山毛峰的传说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而且群山之中所产名茶"黄山毛峰"的品质优异。讲起这种珍贵的茶叶,也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续取荡开来,清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县断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段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开元进宫受审,熊开元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求回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与他。在皇帝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使对底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土吧。"熊感慨万千,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筋塔遗址,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历史志和黄山毛峰被神化了,但是山毛峰品质之优异却是不假的。

(3)铁观音的传说

安溪是福建省东南部靠近厦门的一个县,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在唐代就有茶叶出产。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茶树的生长,而且经历几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

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镇,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清乾隆年间,安溪西坪上尧茶农魏荫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年从不间断,可见礼佛之诚。一夜,魏荫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想采摘时,一阵狗吠把好梦惊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于是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鲜爽,他认为这是茶之王,就把这株茶挖回家进行繁殖。几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盛。因为此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就叫它"铁观音"。从此铁观音就名扬天下。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弯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浅绿,整体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多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茶韵"。"茶韵"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4)大红袍的传说

大红袍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丛"。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神奇。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只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的。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村民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洗鼓鸣钟,招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乐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作“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5)君山银针的传说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产银针名茶,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儿,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的缘故。”明宗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君山银针冲泡时,棵棵茶芽立悬于杯中,极为美观。

(6)白毫银针的传说

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名茶,色白如银形如针,据说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这种茶就叫"白毫银针"。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宫山上的一口龙井旁有几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刚、志诚和志玉,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这一天,大哥来到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老爷爷告诉他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上山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志诚接着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时由于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志玉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且送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继续往前走,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山。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白毫银针名茶也由此而来。

(7)白牡丹的传说

福建省福鼎市盛产白牡丹茶。传说在西汉时期,有位名叫毛义的太守,因看不惯贪官当道,于是弃官随母欲隐居深山老林。母子俩来到一座青山前,只觉得异香扑鼻,经探问一位老者得知香味来自莲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俩见此处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来。一天,母亲因年老加之劳累,病倒了。毛义四处寻药。晚上毛义梦见了白发银须的仙翁,仙翁告诉他∶"治你母亲的病须用鲤鱼配新茶,缺一不可。"毛义认定是仙人的指点。这时正值寒冬季节,毛义到池塘里破冰捉到了鲤鱼,但冬天到哪里去采新茶呢?正在为难之时,那十八棵牡丹竟变成了十八株仙茶,树上长满嫩绿的新芽叶。毛义立即采下晒干,白毛茸茸的茶叶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义立即用新茶煮鲤鱼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带产的名茶叫作"白牡丹茶"。

(8)茉莉花的传说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陈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师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陈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未品尝过,便寻出请大师品尝。冲泡时,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看见有一位美貌姑娘,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儿工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陈古秋不解,就问大师,大师说∶"这茶乃茶中绝品——'报恩茶'。"陈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购茶住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经历,那少女诉说家中停放着父亲尸身,无钱殡葬,陈古秋深为同情,便取了一些银子给她。三年过去,今春又去南方时,答店老板转交给他这一小包茶叶,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当时未冲泡,谁料是珍品。"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那手捧荣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陈古秋一边品茶一边悟道∶"依我之见,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将茉莉花加到茶中,从此便有了一种新茶类~—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9)碧螺春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东洞庭山上住着一个名叫阿祥的小伙子。两人心里深深相爱着。有一年,太湖中出现一条凶恶残暴的恶龙,扬言要抢走碧螺姑娘,阿祥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渔叉,潜到西洞庭山同恶龙搏斗,直到斗了七天七夜,双方都筋疲力尽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为了报答阿祥救命之恩,亲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伤势一天天恶化。一天,姑娘找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搏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别好,心想:这可是阿祥与恶龙搏斗的见证,应该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后,小茶树长出了嫩绿的芽叶,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给阿祥喝。说也奇怪,阿祥喝了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来了。阿祥得救了,体再也支补重的石头也落了地。就在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时,碧螺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了,她倒在阿祥怀里,永远地闭上了双眼。阿祥悲痛欲绝,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他努力培育茶树,采制名茶,“就似佳人、从来佳茗”,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10)冻顶乌龙茶的传说

据说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一位叫林凤池的人从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带到台湾种植而发展起来的。林凤池祖籍福建。一年,他听说福建要举行科举考试,想去参加,可是家穷没路费。乡亲们纷纷捐款。临行时,乡亲们对他说“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乡亲们问好呀,说咱们台湾乡亲十分怀念他们。”林凤池考中了举人,几年后,他决定要回台湾探亲,顺便带回了36棵乌龙茶苗,种在了南投鹿谷乡的冻顶山上。经过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园,所采制之茶清香可口。后来林凤池奉旨进京,他把这种茶献给了道光皇帝,皇帝饮后称赞好茶。因这茶是台湾冻顶山采制的,就叫作冻顶茶。从此台湾乌龙茶也叫“冻顶乌龙茶”。

3.茶与健康长寿趣事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这部医药学专著中详细论述了茶的医药疗效。李时珍认为,饮茶应根据各人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饮茶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有不适应者,以不饮为好。

乾隆25岁登基,他在位60年,政局稳定,国泰民安。乾隆是历代皇帝中的长寿者。他治国有方,养生也很得法,一生以茶为伴,到了晚年,更是嗜茶如命。乾隆嗜茶的轶事趣闻不少。他85岁让位时,有一位老臣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听后哈哈大笑,然后幽默而风趣地对曰“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天天喝好茶,这也许就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他下江南时,到过不少著名的茶产地,品尝过杭州的龙井茶、岳阳的君山银针、崇安的大红袍、安溪的铁观音等。还写过不少茶诗和文章,对品茶和品泉都十分精通。乾隆的御花园里辟有一间茶室,四壁书画,陈列精致,环境幽雅。他每天从政之余到茶室品茗,修身养性,这使他在政务烦冗中保持了健康的身心。

慈禧在乱世纷争的生活中,也有她一套养生之道。她白天喜欢饮用金银花茶,晚上临睡前饮用糖茶,就连服用滋补的珍珠粉时,也喜欢用茶水送服。据宫中御女官司德龄记录“一个太监送进一杯茶来,茶杯是纯的美玉做的,茶托和盖碗都是金的。接着又有一个太监捧着一只银托盘,里面有两只和前一只完全相同的白玉杯子,一只盛金银花,一只盛玫瑰花,杯子旁边还放有一双金筷。两个太监都在太后面前跪下,将茶托举起,于是太后揭开金盖,夹了几朵金银花放进茶里。”金银花性寒味甘,清热解毒,茶水浸金银花,既增进了茶的滋味,也强化了茶水的健身效果,不失为一种好的饮茶方法。晚上,太后要喝一杯糖茶后上床,然后头枕在填有茶叶的枕头上,才能安稳睡觉。她认为,这样可以安神养身。慈禧太后每隔10天要服1次珍珠粉,且每次用茶水送服,目的是为了美容。她年过七旬后,仍是肌肤白嫩,容光夺人。

4.茶俗趣话用户3件务与销售

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曾断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要素。若将此理引入到茶俗研究中,也可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环境因素即地域差别带来的影响与变化,也直接制约着茶俗的变化。

我国幅员辽阔,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既有皑皑雪山,也有浩瀚沙漠既有巍巍五岳,也有水天一色的众多湖泊……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或是在高原,或是在盆地,或是在山林,或是在平原,生生不息。由于地域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活习俗,而茶俗作为当地文化的一种也由于环境的不同而互有差异,从大处说即是南北之别。地分南北是由我国的具体地理环境造成的,而茶俗的南北差别也因此而显得格外突出。

唐代诗人薛能曾有“盐损添常诚,姜宜著更夸”的咏叹,把盐和姜看作煎茶必备的两种作料。但在宋代,黄淮以北人们饮茶才有放盐的,放乳酪的,放花椒的,放姜的,还有放芝麻的,而南方则流行由建安兴起并渐次传开的“斗茶”。这种南北茶饮的不同还曾引起一段有趣的争论。宋代苏东坡说“茶之中等者用姜煎,信可也,盐则不可。”他的弟弟苏辙在《和子瞻煎茶》诗中也讥笑说“北方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还有人批评北方茗饮习俗说是“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而黄庭坚则直接评上等茶中放盐的做法是“勾贼破家,滑窍走水”。《煎茶赋》更是连其他一切作料都一概反对。也有不同意他们的意见的,如南宋陈鹄的《耆旧续闻》就说苏轼“不知今吴门、毗陵、京口,煎点茶用盐,其来已久,却不曾有用姜者”。对于各种茶俗的差异,他依然认为是“风土嗜好,各有不同”。

这种区别发展演变到现在,虽说“天堑变通途”“从此四海永为家,不因大江限南北”,但南北差异依旧比较明显。如从饮茶的种类和风味上看,江南之茶以绿茶为主,岭南一带则以红茶、青茶为主,我国华北的人们则爱喝花茶,到了西北,一些少数民族同胞则喜好紧压茶。这主要是由茶业生产重心的不平衡性导致的,反映在茶俗上则是“自古百里俗不同”的多姿多彩的现状。

在人们心目中,茶叶是圣洁之物。膜拜神祇,供奉佛祖,追思先人,以茶为祭,献上清茶一杯,自然是表达无限敬意的最好方式。

用茶叶祭天祀祖的历史悠久,一般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梁朝萧子显的《南齐书》记载,南朝齐世祖武皇帝在他的遗诏里说我死后,在我的灵前千万不要用牲畜来祭祀,只要供上糕饼、水果、茶、饭、酒和果脯就可以了。

其实,在齐武帝之前,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就谈到神鬼也是要喝茶的。说夏侯恺病死后,其魂“著平时赖,单衣入,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既然神鬼也要“觅茶饮”,那么,用茶祭祀鬼神,祈求鬼神保佑,想来早在南齐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在庄严肃穆的庙堂,每日都要供奉茶汤,请佛保佑,整天飘扬着茶的芳香。此俗在唐代就有了。开成六年(841年),大庄严寺开佛牙供养,“设无碍茶饭”(《入唐求法遇礼行记》卷三)。多宝寺老僧烹茶,也“老衲烹茶出,先供佛祖歆”(吕从庆《游多宝寺》)。从元代德辉禅师《敕修百丈清规》起,寺院中还把民间的祭祀活动和自己的佛事活动相互沟通起来,不仅每年在诸佛、菩萨的忌日做道场,举行祭祀仪式,而且将祭祖与祭灶这两种民间自古以来就形成的风俗也列入寺院的祭祀活动。在这两项独特的祭祀中,寺院也万万离不开茶叶。

茶在西藏不仅作为饮料存在,还有更广泛的用途,是更高的社会地位的象征。茶叶被当作圣物,与经书珠宝一道,装进每一尊新驱成的佛像体内,并经活佛开光,这尊佛像才有灵气。藏民家的“央岗”(积福箱)里,收藏着此家历代得到的神圣物品,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茶叶。

茶叶还被当作辟邪物民间碣房造屋、立柱上梁等,均有撒米粒、茶叶的风俗。有时碰上一些“晦气”的事情,例如飞鸟拉屎掉在身上,认为是触霉头,要讨七家的茶叶混合冲泡,以求大吉大利。小孩子受了惊吓,夜里发魔,大人就在小孩的枕头底下放上一小包茶叶和米。走夜路怕遇邪,就在口中含着茶叶

大胆地往前走。住在河附近的人家,夏季闻到河中有腥气,就向河中撒去茶叶和米。海上作业的船遇到兴风作浪的鱼,船上的人也会向海中撒去茶叶和米。放焰口的和尚,一边念着经文,另一边用手弹出茶叶和米以驱邪。

在婚俗中,也少不了茶。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就记有湘西少数民族未婚男女相聚踏歌、喝茶定亲的习俗∶"辰沅靖州蛮,男女未嫁娶者,聚而踏歌,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吃盏茶",成了谈情说爱的代名词。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手书的《竹枝词》写道∶

 

溢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用请郎"闲时来吃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农家少女的真挚感情。茶更是男女少年社会交际的媒介。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程阳八寨一带,中秋节临近时,在当地侗寨里,10岁上下的男女少年,男的组成南瓜队,女的组成油茶队,于初十晚上,男队个个穿新衣到邻寨选定煮茶对象、煮茶屋子。十四日晚,选4个大南瓜,插满纸花,抬往煮茶寨子。进入煮茶寨子后,要同抢纸花者进行一场"巷战",才能把南瓜护送到煮茶屋子,然后把劫余的纸花送给油茶队的小姑娘。在中秋晚上,男队到煮茶屋子同小姑娘们唱儿歌、猜谜语。闹到深夜,吃小姑娘们打的油茶、蒸的南瓜。

流行于广西龙胜、三江等地的"十五茶",是侗族民间青年男女的交际风俗。农历每月十五日夜晚,男青年三五成群地到他村走寨,寨中姑娘则聚于某一家,待小伙子到后用油茶款待。吃茶前先要对歌,女问男答,答对了才许吃茶,否则会被人取笑。献茶时,先是一只碗上放两双筷子,以探问男方是否有对象。再次用歌对答后献茶,有碗无筷子,以试探男方是否聪明。又一次答歌后,第三次献茶,一碗一根筷子,以探问男方是否有情于女方。用歌答对了,第四次献茶,一碗一双筷子,表示成双成对、心心相印。


云南技能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