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般的本质安全设计都植根于系统本质安全化引导词技术。
系统本质安全化引导词技术是通过预设的、以本质安全化为目标的“引导词”,进行逐项对照,审查系统安全程度,逐项落实安全技术措施。 减量也可以理解成“最小化",尽可能减少危险化学品的使用量。 本策略的要点是减少储运过程中(储罐和输送管道等)危险物料的滞留量和工厂范围内危险物料的储存量,以降低工艺系统的风险。具体的做法诸如: (7)尽可能就地生产和消耗危险物料,以减少它们的运输。 替代即用危害小的物质(或工艺)替代危害较大的物质(或工艺)。 对于沸点低于常温的化学品,通常储存在常温常压的系统中。假如工艺条件许可,可以采用沸点较高的溶剂来稀释,从而降低储存压力。不幸发生泄漏时,储罐内、外压差相对较小,泄漏程度会较低,如果容器破裂,泄漏区的危险物料浓度则相对较低,可减轻事故造成的后果; 此种方法通常用来储存氨和氯等危险物质,与稀释的效果类似,冷冻可以降低储存物的蒸气压,使储存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压差降低,如果容器出现破口或裂缝,泄漏速度会明显降低; 储罐区的围堤、泵区的地面围堰等都是典型的泄漏容纳系统,它们在发挥作用时,不需要有人去开启,也不依赖自控装置的触发,虽然它们不能够消除泄漏,但是可以明显地减轻泄漏后果。 简化策略的要点是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尽量剔除工艺系统中烦琐的、不必要的组成部分,使操作更简单、更不容易犯错误;而且系统要有好的容错性,即使在操作人员犯错误的情况下,系统也能保障安全。例如:整齐布置管道并清楚标识,便于操作人员辨别;控制盘上按钮的排列和标识容易辨认等。危险化学品储运本质安全化技术示例1984年12月3日发生在印度博帕尔的甲基异氰酸酯(MIC)泄漏事故是迄今为止最严重的化工事故。事故中有约25t MIC发生泄漏,造成大量的人员和牲畜死亡。
调查发现,事故工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工程控制和程序运用来保障安全。假如合理地运用“本质安全”的策略,或许该事故可以避免,至少可以有效地减轻事故的后果: (1)运用“减少”策略 (2)运用“替代”策略 (3)运用“缓和”策略 (4)运用“简化”策略 事故储罐有复杂的监测与控制系统,但缺乏必要的维护,它们的可靠性一直备受质疑。这样就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必要时,这些检测与控制系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操作人员对它们缺乏信任,结果忽视了最初的超压报警。这也是该次事故的另一个重要教训:应该尽量简化操作和监控系统,并确保它们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